发布时间:2025-06-29
浏览次数:0
来源 | X博士(ID:)
对不起,追热点追晚了。
《都挺好》这部剧已经完结近一个月,然而它所引发的关注并非聚焦于女性独立或重男轻女等议题,而是集中在剧中的一个配角——苏明哲这个角色上。
在《都挺好》片中,有一点很不写实,就是苏明哲的收入。
在影片中,苏明哲从事的是计算机科学专业,起初他的年薪仅为九万美元,经过跳槽后,薪资提升至十二万美元,以至于全家人不得不精打细算,以确保小女儿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这种情况大体上难以成真,以苏明哲的境况来看,在硅谷年薪介于16万至20万美元之间才算得上是常规,这确实属于中产阶级的收入范畴,生活条件优渥,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艰辛。
在美国生活的苏明哲,他是否真的觉得“人生已经达到了顶峰”?若非苏明哲本人,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的辛酸?在硅谷工作的那些日子里,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其中的冷暖。
苏明哲们所感受到的温暖源于收入的稳定,而社会地位与存在感则显得冷漠。身为高考英雄、一代移民、技术码农,这些标签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带给他一种难以言说的尴尬。
概括而言,他的尴尬之处在于:尽管收入颇丰,但社会阶层并不高,既非纯粹美国人,亦非地道的中国人。
高考英雄和光环消失
苏明哲堪称典范,是中国优秀学生的代表,他曾是高考的佼佼者,被誉为“别人家的孩子”。
剧中角色苏明哲生动地描绘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出身于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父母对他仅有两项期望:遵从与学业优异,而他亦不负众望。
凭借在学业上的勤奋努力,他最终获得了清华大学的本科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在美国完成学业后,他成功地在硅谷找到了一份工作。
年少时拼命苦读的苏明哲
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优秀学生并不罕见,他们在中国颇受长辈们的青睐,堪称品行优异的典范。他们的成就,经久不衰地在中年妇女和中学教师的口中流传,被赞誉为传说中的传奇人物。
内心反思,自小你或许耳熟能详此类言辞:老X家的孩子小X,十分出色,成功考入北大,现正远赴北美风光无限,孩子啊,你可要努力争气呀!!!
但是到了国外,苏明哲们的光环就开始消减了。
在国内,优异的学习成绩被视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样的成就,不仅会赢得老师的赞誉,还会吸引同学们的敬佩与喝彩,使其在校园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天皇巨星”。
在众多迎合女性幻想的玛丽苏小说里,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除去出身和容貌这些难以改变的条件,那些深受女读者喜爱的男主角,通常都具备学霸这一设定。
在美国,单凭学习成绩优异并不能构建自信,指望仅凭优异的学习成绩赢得异性青睐,简直是异想天开。
在美国的另一边,太平洋的对岸,美国姑娘们更看重的是其他方面的特质,比如阳刚之气、自信满满、健壮有力,这类人被称作Jock。而那些低调内敛的苏明哲们,在他人眼中却显得缺乏个性,不够性感迷人,他们被称作Nerd。
美国民间曾有人以尖刻的言辞进行讽刺,称亚裔中的“书呆子”既聪明又得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她们中的女孩往往心地善良。而“不要与亚裔交往”也成为了许多白人女孩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在美国的流行文化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与亚洲的极客型人物约会,场面显得颇为奇特,要么是女主角同样是个怪异的角色,要么则是她显得格外孤独。
在电影《冰血暴》里,那位女警官与曾暗恋她的亚裔男子约会,却意外发现他早已失去了工作,年近三十仍与父母同住,堪称是失败者中的佼佼者。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仅在民间流传,官方甚至也打标签。
一项研究指出,哈佛大学在评估申请者的“个性”方面,持续给予亚裔申请者的分数低于其他族裔的申请者。
在诸如“积极人格”、“亲和力”、“勇敢”、“善良”以及“备受尊敬”等众多优良性格特征中,那些仅擅长学术、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亚裔优秀学生,往往难以赢得哈佛大学的青睐。
美国流行文化中对于亚裔nerd的嘲笑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知名社会学专家李察斯(Sam)在援引相关研究数据时表明:
亚裔男性若想在所有约会软件中与白人男性保持相同的吸引力,他们每年需额外赚取二十四万七千美元。
研究进一步表明,亚洲男性需额外赚取22万美元,方可与非洲裔美国人达到同等的经济水平。
苏明哲等人若想寻求最佳出路,不妨考虑与同胞结为连理,因此苏明哲选择了同学吴非,结局还算圆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对中国女孩抱有追求之意,身边也难免有美国大壮等竞争对手。
竹子天花板
但是有人说了,你这个观点偏颇。
扎克伯格不也是来自少数族裔的极客吗?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简直就是美国人的佼佼者啊。
实际上,美国人的崇拜对象并非仅仅是学业优异者,而是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英雄。所谓的美国梦,无论是处于荒野大镖客的年代,还是其他时期,其核心始终如一,那就是对那些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成功创立庞大事业的人的敬仰。
无论你是那位以印第安人为对象的破坏者,抑或是压迫工人的贪婪资本家,亦或是外表看似古怪、疯狂,实则掌控硅谷的科技大亨,只要你能打造出商业帝国,你便成为了无人能及的传奇英雄。
《社交网络》
苏明哲等人之所以无法成为扎克伯格,关键在于他们很少能够承担起创业的重任,多数情况下只是企业中的普通一员。
在职业规划上,诸如苏明哲这般的应试高手在北美的发展轨迹相对明确:他们通常会成为工程师、医生、会计或大学教授。
经营餐馆往往是那些法拉盛流浪汉所从事的活动,而要想进入高盛、黑石、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并非苏明哲他们这个社会阶层所能轻易触及的领域。
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却偏要提及我的xxx同学曾在华尔街实习的经历,不妨阅读此书。
当不成创始人,那就好好当公司的中上层吧。
遗憾的是,当他们踏入职场,却发现国外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像学业那样一帆风顺。不论他们如何勤奋工作,到了应该晋升的年纪,却总是未能获得提升的机会。
更为尴尬的是,那些与自身同期踏入职场中的其他族裔同事,如今都已晋升为领导岗位。这种仅限于华人(有时还包括日本和韩国移民)所面临的职业晋升障碍,在当地被戏称作“竹子天花板”。
颇有家乡味道的竹子天花板,挡住了自己的晋升通道
首先是交流的劣势。
苏明哲这类人自幼便以手写单词和完成填空题的方式掌握英语,进入大学后则全力投入托福和雅思的备考,或许在考试过程中能够一路绿灯,然而他们很可能最终掌握的仅是所谓的“应试英语”。
能保你高分,却不能保你谈笑风生
从业务层面来看,这种短板并不明显。
苏明哲们对业务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撰写文字和编写代码时,遇到的难题并不多。然而,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他们常常显得言语不畅,有时甚至选择沉默不语。
即便英语口语水平颇高,但由于自幼受到“老实、听话”的教育,他们常常不太愿意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
当然codejock 16,没有参与交流的苏明哲们背地里也没有闲着。
既然沟通并非我的强项,我决定直接放弃这一部分,就像他们当年在高中选择理科班时那般果断:「对文科领域视而不见,全心全意投入理科学习。」
在他们眼中,即便在会议中畅谈,也难以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自身业务能力提升至极致,凭借实力在职场中稳占一席之地。
然而,正因为这种认识,他忽视了对团队精神与领导才能的修炼,结果视野变得狭隘,养成了“能完成任务却不能担当重任”的习性,而这种习性,使得他难以胜任领导之职。
而美国社会是特别重视人的威望感和攻击性的。
奥巴马和川普就是典型的美式领导,情绪调动能力极强
紧锁眉头的苏明哲
在美国等以白人为主体的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关于中国学霸移民的固定观念: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来自中国的学霸们始终将分数视为至高无上,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挤进顶尖学府。
在企业里,他们服从权威,谦卑,勤奋,忍让,永远以和为贵。
这种东方文明所倡导的优点,在西方文化中或许会被误解为一种易受欺负的软弱。这其中的隐含之意便是,华人或许能在校园中崭露头角,却难以在社会舞台上成为真正的强者。
因此,在硅谷,华人数量众多,但鲜少有人能晋升至公司管理层,更不用说成为CEO或加入董事会了。
201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人口中亚洲裔占比达到5%,然而在官员行列中,亚洲裔所占比例仅为0.3%,而在大学校长这一职位上,亚洲裔的占比大约为2%。
在500强企业中,亚裔CEO仅有9位,而在公司董事会成员中,亚裔的比例甚至不足1%。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亚裔的整体数据,具体到华人,这一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华人程序员在职业生涯中的强劲对手——印度程序员,其社会地位明显高过华人。众多一线科技企业的管理层,已由印度人担任。
比如Adobe的CEO,山塔努·纳拉延。
比如,微软的CEO纳德拉。
再以某公司的CEO劈柴哥为例,他恰巧与苏明哲有着相似的背景,二人均出自印度普通的市民家庭,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成功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然而,苏明哲能成为CEO的事实,却让人难以置信。
苏明哲の校友劈柴哥在斯坦福宿舍
所以知乎用户康叔把湾区的社会结构概括为:
那些白人资本家,他们驾驭着一群印度籍的高层管理人员,共同掌管着庞大的亚裔工程师团队。这些工程师,他们出身于我国顶尖的985高校,拥有美国前20名大学的本硕学位,在国内可谓是出类拔萃的精英。
为何印度人在职场上的地位比苏明哲等人更为突出?这固然与他们掌握英语的优势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印度人擅长团结协作,一旦团队中的领导层有所提升,他们便会提携下属,共同构建一个利益共享的集体。
苏明哲等人勤勤恳恳,却变成了孤立无援的个体,无法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也没有人敢于承担压力,主动承担重任。
尽管在周末的聚会或是论坛上,他们常常抱怨印度人懒惰且愚蠢,然而,仅凭言语是无法抵挡现实中的印度人的。
无论说得再多,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个人性格不够坚定、社群缺乏紧密团结所导致的后果。这主要是因为像苏明哲这样的人,他们自幼便在士大夫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
天生便认为学业优异便能踏入顶尖学府,而那些毕业于此类学府的人士,往往将成为社会未来的领导者,或者是上层社会的精英分子。
未曾深思,人的社会地位往往是在不断的冲突与竞争中取得的。若不积极争取,便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
苏大强怎么办?
办公室之外,家庭问题亦不容忽视。众多80后、90岁的美国华裔程序员,作为大陆的独生子女,若他们决定在美国安家,便需为父母晚年生活做出相应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码农们的年纪逐渐增长,国内家长们愈发频繁地表达出期望他们归国的愿望。
每逢春节,西雅图与洛杉矶的机场常常上演着苏明哲及其父母泪眼婆娑的告别场面。
回望剧中的角色苏明哲,他的所作所为堪称移民群体中的楷模孝子:时常仅凭一通电话,便能在次日从美国匆匆赶回苏州codejock 16,为父亲的心灵带来慰藉,随后又对弟弟进行心理辅导,其事迹足以被收录进美国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中。
但是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不是现实。
大多数的一代移民在这个中西方的夹缝中,其实也很难熬。
那些被生活重压的程序员移民,一旦失去耐心和精力,便可能向父母提出所谓的“不欠恩情”的观点,并劝说他们在国内实现自我独立和自强。他们最多每年回家探望父母一次,顺便购买一些国外的保健品。
在知乎平台上,关于如何前往欧美留学或移民的问题,已有数百条回答。然而,当涉及到在欧美地区如何照顾父母的话题时,讨论的数量却寥寥无几,仅有十几条。
原因并不复杂,对于那一代华人移民而言,他们要么选择举家搬迁,生活品质会受到严重影响,要么就只能与家人遥隔重洋,似乎只有这两种选择。许多人更倾向于后者。
16个回答
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类似案例。
那些曾因高考而自豪的父母,他们的子女最终移民至美国,而我们后来得知,他的晚年生活颇为孤寂:他孤身一人居住,仅在儿媳坐月子期间,不远千里前往美国照料了半年,随后又返回。
你也不能单纯指责儿女不孝,这就是这一类人的尴尬所在。
若这位孝顺之子决定将苏大强接到美国定居,那么还有一个现实问题需要考虑:苏大强这一辈子的老人们普遍怀揣着一个虚构的美国梦,那就是追求富裕、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善。
若他们沉浸于这样的幻想,将会面临诸多冲击。他未曾料想,那个看似收入丰厚的儿子,在美国竟缺乏政治影响力,甚至可能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
说一个让苏大强们肝颤的案例吧。
2016年,纽约法拉盛地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谢进文,一位年迈的68岁老人,以其慷慨的善举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自退休后便在老人中心义务奉献自己的时间。
行驶在前往养老院的途中,不幸与一名黑人驾驶的车辆发生碰撞,随后向对方索要保险公司资料,却遭对方残忍杀害,最终导致头部严重骨折,颅骨破裂。
受害者谢进文
惨案发生之后,华人社区举办了悼念活动,气氛沉重,对犯罪行径进行了严厉的指责。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凶手,那位黑人,仅被判刑六个月,并在服刑完毕后还需接受五年监视居住,事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罪犯克里蒙·安德森,法庭上潇洒插兜,毫不紧张。
如此令人震惊的案件,若受害者为黑人,绝不会草率收场,如此简单了结。否则,过去几十年黑人的人权运动岂不就失去了意义?
华人遭受伤害却鲜少有人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不愿成为出头鸟,因此他们通常也不会涉足政治领域。
尽管在美国,华人群体同样倾向于团结一致,但他们的凝聚力并不强烈,华人社团的活动大多仅限于在传统节日如中秋和春节时聚在一起享受美食,缺乏像韩国人那样在屋顶上形成的紧密的血缘联盟。
在多元民族汇聚的美国社会中,若一个群体缺乏自身的政治领袖,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代言人,那么便无人能为你发出声音。
大自然不喜欢空无一物,若是你自己不积极争取,一旦松手,必然会有其他力量施加压力。
敢于奉献自我方能赢得他人尊敬,而赢得尊敬则能彰显个人尊严,这种经历正是像苏明哲这样的优秀学生未曾体会过的。
苏明哲们真正急需的东西是勇气,缺乏一种干就完了的豪迈。
所以为什么苏明哲们富裕而没有地位,非常尴尬呢?
总之,不论你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还是年薪高达四十万美元,那些未投身于制度与文化建设的群体,均属于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这就是不去争夺的必然结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3 江苏优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正版sublime text、Codejock、IntelliJ IDEA、sketch、Mestrenova、DNAstar服务提供商
1326287975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