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5
浏览次数:0
《科创板日报》三月五日刊载讯息(撰稿人 徐红)基因疗法常带有“一劳永逸根除”的非凡效果,被称作医学界的顶峰,引得众多制药单位及金融资源竞相追逐,纷纷投入其中,然而近期,连串不利的传闻传出,令这一前沿疗法的前景笼罩上不确定性。
最近,辉瑞企业宣告终止B型血友症基因疗法的科研及市场推广工作。该疗法于2024年4月26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许可,但上市仅一年便被迫下架,这一结果完全出乎医药界的意料。
更令人惋惜的是,就在辉瑞公司决定撤资的前一个工作日,曾经备受瞩目的基因治疗行业领军企业蓝鸟生物(Bio)也宣告,以两千九百万美元的代价,将自己的全部股份出售给了凯雷集团与SK资本,即便最终达成业绩对赌协议,其能够拿到的最大收益也仅为一亿美元,与它在发展顶点的市值相差甚远,当时蓝鸟生物的股票市值曾一度接近三百亿美元。
两家公司同时做出的选择,又一次引发了行业对于价格高昂的基因治疗怎样能够实现市场化运作的探讨和争辩。
▌AAV基因疗法火热
基因疗法存在两种不同理解,涵盖范围非常宽广。当前普遍的划分方式是将细胞疗法与基因疗法合并,统称为细胞基因治疗,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广义基因治疗。
例如辉瑞公司研发的是一种利用腺相关病毒技术进行的基因治疗,蓝鸟生物目前拥有三种经过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其中两种是采用慢病毒载体技术,另外一种则是CAR-T细胞疗法
基因治疗在狭义上是指基因传递治疗,常见的产品主要依靠病毒或者质粒DNA作为媒介进行操作。使用广泛的病毒载体有腺病毒,还有腺相关病毒,此外还有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
近些年,借助AAV作为载体的基因疗法,因其技术上的长处,慢慢变成了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尤其是从2017年FDA同意罗氏与Spark合作开始,该领域的发展步伐加快,到现在全球已有8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其中包含两个已经停止销售的产品。
国内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不过自2021年开始,本土AAV基因治疗公司却迅速增多,呈现井喷态势。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已有将近五十种AAV基因药物完成了IND申请并获得批准。在这些药物中,至少有七种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例如诺华的产品。
最近,科创板中的特宝生物(.SH)公布了一项声明,该公司完全拥有的伯赛基因计划用自有资金购买九天生物及其附属企业的资产,这笔交易的总金额包含1500万美元(折合1.09亿元人民币)的合并成本,以及最高可达4300万美元(折合3.12亿元人民币)的研发和销售奖励款项。本次交易完成后,九天生物将成为伯赛基因的全资子公司。
根据公开信息,九天生物借助子公司揽月生物,主要发展AAV基因治疗技术,其研究计划涉及眼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脏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等范畴,部分前沿基因治疗方案已取得中国与美国相关机构的许可,可以开始实施临床实验。
辉瑞公司是AAV基因治疗领域里比较早进行研究的跨国企业。在2014年,辉瑞就和Spark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决定一起研发用于治疗B型血友病的基因药物SPK-9001。
后来进一步扩大规模,2016年以6.45亿美元的总金额完成了对基于AAV9载体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疗法PF-的收购,并开始开发;2017年,又与某公司联手,共同启动了A型血友病基因疗法SB-525(PF-)的临床试验。
不过,因为技术可靠性、客户认可程度以及行业竞争等因素,辉瑞“立志成为基因治疗行业的引领者”的目标未能实现,公司只好改变发展方向。
DMD基因疗法PF-因为III期临床试验未实现主要临床指标而终止,辉瑞在2024年第二季度决定停止该疗法的研发工作。
辉瑞在血友病基因治疗领域,接连采取了一系列让业界感到震惊的行动。就在近期宣布不再上市之前,该公司在去年十二月份就终止了与一款即将申请上市批准的A型血友病基因疗法(SB-525)的合作,并将该疗法的全球开发权交还给了合作方。
此次退市,辉瑞公司称主要缘由是“病患与医生对血友病基因疗法关注程度不高”。自2024年4月26日获批之后,至今未有患者接受商业化治疗。
确实不止辉瑞,罗氏这家国际制药公司也因为项目推进不如计划,近些年里多次对自家的基因治疗项目进行策略性缩减,比如取消了2019年买下Spark时得到的两款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分别是SPK-8011和SPK-8016)。
根据可查信息,SPK-8011和SPK-8016均属于基因治疗药物,利用AAV病毒载体传递人源凝血因子VIII的遗传物质。
▌商业化瓶颈在哪?
行业巨头例如辉瑞和罗氏在相关领域时常受挫,这让许多人开始质疑AAV基因疗法的未来发展。不过,秦飞,一位在基因治疗药物开发方面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化名),对此却显得相当乐观。
关于辉瑞和罗氏的情况,我认为症结主要在于商业运作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FDA/EMA能够批准这些药物上市,说明它们在患者风险收益比和质量控制方面已经达到了药物标准。秦飞指出,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几款AAV基因疗法,其商业运营情况差异显著。有些产品因为销量不佳而被迫退出市场,比如辉瑞的某个药品,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受到市场热烈欢迎的畅销商品。
比如DMD治疗法,即便标价三百万美元,面市后销售业绩依然突出,秦飞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这样说。
这是首个获得批准的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方法,于2023年6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同年8月开始正式售卖。根据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2024年全年实现的净利润为8.208亿美元,若加上2023年的全部营收2亿美元,自产品面以来累计的销售总额已经突破十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它的年度销售额会持续增长,达到29亿到31亿美元之间。
诺华开发的另一种基因治疗药物,专门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已经成功推向市场,在2021年创造了13.51亿美元的收入,之后连续几年每年都能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销售业绩,是首个跻身“10亿美元俱乐部”的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药品。
基因疗法具备相当可观的预期价值,不过现阶段将其推向市场仍然面临费用和适用病症方面的制约,泰康资产投资总监段铮补充说明。
他向对方说明,基因疗法属于一种特殊制剂,制造流程较为繁琐,必须依赖人工执行。由于病毒载体例如AAV的制造效能不高,并且品质管控标准极为严格,因而供应能力受到制约,所以制作费用极为高昂。早先的资料揭示dnastar lasergene,在美国AAV病毒进行大规模制造的花费平均达到八百万美元每例。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基因疗法的适用对象仅限于那些支付能力非常强的患者阶层,段铮这样认为,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为例,在获得批准之前,患者长期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该疗法的获批,可以说是为DMD患者开启了新的治疗前景。
血友病这一病症,并非辉瑞所独有,另外两种已获批的基因疗法,以及同类产品,在上市后都遭遇了市场推广难题,销售状况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从传统的凝血因子补充治疗到罗氏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血友病患者实际上拥有多种可供挑选的治疗方案。
因此,不论是在研制基因疗法还是在生产其他药物时,我们还是要回归那个最根本的疑问,病患投入巨额资金究竟能获得哪些明显的治疗效果?抑或说,这种药物相较于常规治疗手段(标准护理)以及其他药物,其优势究竟体现在何处?秦飞指出。
基因治疗的价格通常高达百万美元以上,有时更为昂贵,所以,当治疗并非绝对必要,而你的药物又缺乏显著优势时,病人、医生和保险公司很可能会拒绝使用。段铮对此观点也表示赞同。
考察国内公司的发展状况可知,尽管AAV基因疗法适用的病症种类逐步增多,现阶段依然集中体现在血友病和眼部病症这两个广受欢迎的领域。
段铮向《科创板日报》的记者透露,血友病虽归类为罕见病症,但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等病症对比,病患基数要大一些dnastar lasergene,而且利用AAV作为载体的血友病基因治疗手段已经比较完善,在国内多数血友病药品还能被纳入医保清单,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能明白为何公司会把它当作一个重点攻占的市场。
药企对于广泛的适用病症抱有极大的兴趣。在血友病治疗方面,即便是国际知名公司如罗氏,也持续研究基因治疗的可能性,在淘汰了效果不佳的项目后,将注意力转向了基因治疗这一新兴技术,并着手研发全新的基因治疗方案。
国内AAV基因治疗行业,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者,或许很快就会有定论。
(科创板日报记者 徐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3 江苏优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正版sublime text、Codejock、IntelliJ IDEA、sketch、Mestrenova、DNAstar服务提供商
1326287975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