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江苏优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诚信、勤奋、创新、卓越

友好定价、专业客服支持、正版软件一站式服务提供

13262879759

工作日:9:00-22:00

text sublime mac 岁末年终!新旧款MacBook Pro对比,聊聊使用区别和技巧

发布时间:2025-09-27

浏览次数:0

临近年底,换了新工作之后,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没有再去张大妈那边搞原创了。上个月,老板刚批准购置了一台2017版的13英寸Pro,配备了很潮的Touch Bar。另外,2015年的Pro因为键盘感觉很棒,到现在依然有不少人认可。目前手中的2015款设备依然在用,可以借此进行一番比较。距离2017款推出已有五六个月份,各类测试和性能数据随处可见,为避免文章内容过于陈旧,相关跑分数据在此不再详细展开。针对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来探讨一下Mac的使用方法,并对比一下与2015款在操作上的不同之处。过去曾有一篇名为《我的笔电进化史》的自创文章,简要提及了Mac的运用情况,现在针对个人工作上的多样需求,将复杂内容提炼简化,具体谈谈相关事项。

外观

先展示一张对比图,接下来两款机器我都选了13英寸版本,主要是为了方便携带,当然也有预算方面的考虑。从图片上能看出,尽管两款都是13.3英寸屏幕,但2017款在尺寸上明显小于2015款,而且机身更轻薄。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5款重1.58公斤,而2016年和2017款则只有1.37公斤。有趣的是,2015款的重量几乎相当于2017款笔记本电脑加上它的充电器。另外有十七个型号因为追求轻薄,取消了正面那个指示灯,很多人因此觉得整体档次降低了,但依我看来,轻便实用才是关键所在。

掀开顶盖,2015款同2017配备触控条版本两者差异立刻呈现。

这个Touch Bar究竟是否实用,我们稍后再讨论,先谈谈苹果极力推荐的第二代蝶式键盘实际表现如何。其实最终评价只有一个,非常直接:它比之前的型号要差。不过!时间长了,似乎也没有明显缺点

人的想法常常出乎意料,若把两款键盘并置对照text sublime mac,似乎键程较长的2015型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然而经过一个月的持续操作,发现打字的速度并未因此减慢,逐渐适应之后,发觉这种新式键盘的触感确实很明确,使用起来也不会感到疲惫。另外,第十七条提到的触控板在尺寸上有所增加,不过个人在实际操作时觉得并没有明显不同,拖动时依然存在移动距离不足的问题。

另一项显著差异体现在声音设备方面。可以这样说,搭载Touch Bar的2017款产品音效要更胜一筹,对比之下,2015款配备的两个JBL GO音箱则逊色不少。尽管JBL GO属于基础款的小型便携扬声器,但至少它还是独立的外置设备,而2017款的声音系统在中间频率方面的表现,明显要远超JBL GO许多

,15款对比起来基本只能算作能出个声。

搞物理的用电脑都干些啥

既然任务要求涉及物理研究,那么从事该领域的人员使用计算机的具体工作内容也值得探讨。苹果公司生产的Mac设备在多项专业评估中,经常被推荐给从事视觉设计、图像处理以及软件开发的人员群体。一部分用户群体,欣赏者认为Mac设备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而批评者则指出其价格与性能的失衡,并且无法运行某些游戏软件。实际上,设备的艺术价值和功能表现,最终还是要依据使用者的具体期望和实际需求来衡量。Mac凭借其系统运行的稳固性,以及对于众多Unix指令和应用程序的本地化兼容,赢得了欧美学术圈和学子们的青睐。至于若要比较各家电脑公司推出的同等级别商用型号,其成本效益问题则需另行探讨。

作为一款便携设备,它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处理邮件往来,查看网页内容,以及播放影音文件等基本任务。另外,考虑到个人使用场景,我对这款设备的期待还包括以下几点要求:

- 阅读+笔记+思路

- 数据处理+可视化

有些,对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要运用服务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因此必须接入服务器或者多个计算节点

- 写论文,做或者

这种状况从普遍意义来说,除了第四点之外,其实很多人在生活里都可能遇到。当我刚接触Mac系统时,也常常在寻找一些号称能提升效率的工具,但经过数年的使用,我发现许多软件虽然声称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实际上却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学习和适应负担。每当目睹上司用纸笔勾勒设计图进行计算规划日程,并且年年都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时刻,若回过头去思索,其实那些所谓的效能工具,倘若缺乏切实的根本需求,便常常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还会使我们在运用期间心神不宁。经过持续实践和探索,我确定挑选各类软件时首要原则是精简,只要一个程序能完成工作,就不会再考虑第二个,前提是不显著降低工作效率。接下来,我将逐一说明在 Pro 2017 软件中,我运用哪些工具或方法来达成上述目标。

日常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17款产品的接口配置,与15款相比,其接口数量大幅下降,仅保留了四个USB-C端口,不带Touch Bar的版本更是仅有两个。坦白讲,对于这种接口标准化的策略我个人是支持的,然而当前USB-C接口尚未得到广泛采用,因而不得不频繁借助转接设备。原装转接头价格高昂,我目前选用的是第三方提供的USB-C转HDMI转换器,以及两个USB-C转USB-A的接头,这些配件费用合理,使用起来效果可以满足需求。

我现在主要用这个浏览器,同时也会兼顾另一个。这个浏览器的好处是能在不同设备上运行,而且能装很多扩展工具。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在MacOS和iOS系统间能同步钥匙串。如果对各种复杂的密码管理程序不是特别在意,仅靠钥匙串同步这一项,几乎就让我不用它了。

处理电子邮件时,我认为Mac自带的邮件应用已经相当实用,再配合这个特别的功能,能够一次性对多个邮箱的信息进行归类或打标签。例如我过去曾同时使用过四个到五个不同的邮箱,联系的对象也不一样,但邮件主题有相似的,或者讨论的是相同的事情,想要把这些邮件集中起来加上关键词进行整理,因为项目主题很多,所以系统自带的标记方式不太够用。尝试过很多客户端text sublime mac,但目前只找到这个插件能实现这个功能。

除此之外,若非有此特定要求,苹果电脑系统里亦有众多性能卓越且外观精美的软件可供选择,比如Spark软件就是其中的一个;同时,市面上也存在一些久负盛名的软件,其长处在于能够与不同操作环境共享相同的配置。

视频推荐一款叫IINA的开源软件,它采用苹果自带的swift语言开发,不仅作用强大,而且界面好看,并且完全免费。

⇧ IINA

听音乐的话,现在众多在线音乐平台盛行,我依然坚持使用很早就开始使用的网易云音乐。在本地播放时选用VOX,它本身的功能也相当不错,只是操作界面比较繁琐,相比之下VOX更为简单高效。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更改文件默认启动应用的方式和之前不一样,可以直接在目标文件上右击,选择查看详情,或者选中文件后使用快捷键cmd+i,在打开方式选项中选定需要的应用程序,然后点击全部,这样今后打开同类文件就会自动调用刚才设定的程序了。

另外介绍几款特别好用的小软件,比如Moom和另一个,它们能用来调整窗口尺寸,我基本上只用到左右分屏和窗口全屏这两种功能,如果需要还能去软件里设定各种不同的分屏模式。要留意的是这里的全屏和前面提到的全屏概念一样,只是让窗口在本桌面占据全部区域,并不是切换到全屏显示状态。

⇧ Moom

这两个小工具叫和Paste,是我认为相当有价值的另外两款应用,都是在促销期间购买的。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用户选中的文字旁边生成类似苹果系统风格的选中菜单,具体效果可以参考附图。这个菜单包含了丰富的后续处理选项,并且具备扩展能力。我日常使用较多的功能包括复制内容,去除格式后粘贴,进行文本搜索,文本高亮显示,以及在命令行环境中执行代码,还有在豆瓣网站查找电影等操作。Paste是一款极具吸引力的板式存储应用,出自两位俄罗斯青年的之手,他们近期正全力推进其移动端版本的研制,该版本将实现MacOS与iOS设备间的板式内容互通,有望在便捷性上超越系统自带的共享功能。

⇧ Paste

另外还有些免费程序,Irvue能自动更换桌面背景,素材源自知名网站,无版权限制,因此高清壁纸可随意获取,支持通过鼠标滚轮调整方向,同时也能单独设定触控板的操作方式,此外具备类似外置硬盘管理器功能,当需要同时使用多个存储设备时相当便捷。

精简之后,其实还有些我在旧笔记本上装的那些软件,等新鲜感过后就几乎没怎么动过了,这些就不再赘述了。换个新电脑也正好让我筛选出那些真正用得上的程序。接下来就按照前面提到的要求,来谈谈所谓的效率提升工具。

阅读+笔记+思路

MacBook Pro 2017 Touch Bar 优缺点分析_text sublime mac_MacBook Pro 2015 vs 2017 Touch Bar 使用体验

从事物理学研究,查阅资料是常规任务,但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止于翻阅文献。我日常接触的信息载体,主要涵盖电子文档和网页内容。对于pdf查看软件而言,苹果系统自带的预览应用已经相当出色,它轻便且功能强大,支持文本高亮和注释添加,这些基本功能完全能够满足需求,更关键的是它能够便捷地合并不同文档或移除特定页面,用户只需打开缩略图侧边栏,选中想要去掉的页面后,在键盘上按下删除键即可,或者也可以将其他pdf文件中的页面拖拽到当前文档的缩略图里,放置在适当的位置。

不过理解这项要求的关键,并非在于启动文件,而在于对文件的维护以及记录相关要点。针对学术研究,我当前所用的软件,其外观和传统同类产品类似,我选用它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相较于那些价格昂贵且界面笨拙的选择,具备合理的定价和美观的设计,并且为学子提供折扣。该软件是专为苹果系统设计的,这一点上,它比那些从其他平台迁移来的产品要友好得多。此外,该软件对于文献管理功能给予充分协助,在标准设置下,用户双击即可打开文献检索界面,选定所需资料后,能将文献的关键码直接置入文档,同时能对pages和word文档实现参考文献清单的自动编制,另外,若运用自带的阅读器,软件能够自动发现文档内所作的记录,以便后续在检索界面中查找这些记录。

除了文献记录,有时开会或实验时也需要简便的记录手段,早些时候曾使用过,但最近一段时间似乎停滞不前,周边设备层出不穷,而中心程序却日益庞大,并且免费版本限制了登录的设备数,现在基本只用于配合其自带的资料收藏功能来汇集知识要点。我当前主要使用的笔记软件,是由一位独立程序员制作的专注记录软件。基础版能够容纳六百个记录模块,也就是通常说的笔记板块,在初期阶段,通过邀请新朋友参与,可以解锁全部记录模块的数量限制。付费会员方案每月需要八美元,可以解锁无限制的记录模块数量,并且支持上传任意大小的文件,以及无限制地分享内容。它具备出色的兼容性,能够无缝处理各类文档和影音资料,添加公式或图像等操作十分便捷,并且可在所有设备上使用,同时支持云端修改。不同系统上的视觉设计高度一致,且与诸如等知名编辑工具有着相似之处。不过最大的顾虑在于费用,倘若没有通过老用户邀请新朋友试用获得无限条目特权,我可能会考虑改用Bear服务。

构思学术论文或各类文档时,运用思维导图能显著明晰思路。Mac平台享有盛誉的图示软件颇多,其中一款尤为知名,并且配备iOS版本,支持数据互通。这个情况我就不细说了,主要困难在于费用……所以我仅备了笔和纸……演示时可以在演示文稿里随意绘制,而且绘制示意图时,用纸笔会便利得多……当然,假如配备iPad,iOS版本费用较低,表现效果也还可以。

数据处理+可视化

现在终于要进入实际的日常工作了,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不论偏向理论还是实验,都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海量信息,不过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职业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的信息处理方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和许多人相似,大致是从最初的电子表格软件,发展到后来,再到如今选择使用R语言。不清楚什么原因,学术界中Excel似乎一直不受重视,这大概是因为它进行数据匹配的能力较差,以前用它来拟合数据时速度相当慢,停止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用它处理类似工作,不清楚现在的新版本是否有所改善。该软件是国内科研领域被非法复制最严重的程序之一,基本上成了不愿编程的科研人员制图的首选,其卓越的数据处理性能,包括各类非线性拟合、离散运算、信号分析等,都能轻松应对。当我从实验研究转向进行部分模拟仿真时,所需处理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加,这时才意识到,单纯依靠鼠标点击进行数据操作的方式效率太低了。内置了脚本语言,但是有句流行的话叫“人生苦短,我用”。这种语言虽然能应付绝大多数工作,不过它起源于C语言,后来又融合了C++和C#的部分元素,导致整体对新手来说有些难以掌握,时常让人感觉思路不清。如今它如此受欢迎,又完全免费,而且学习起来很方便,实在没有不选它的理由。另一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苹果电脑版本,若需使用,就必须设置虚拟机或建立双系统,在原本就不多的硬盘空间里,还要划分出一块区域来安装并非必需的虚拟机,这一点实在难以接受。

软件选用,非常相似。资料大多会存入这个容器里的格式来维护,在里面能够便捷的检视,类似Excel之类的电子表格,可以轻易对行列或者某个信息项实施处理。我最常用来绘图的是Bokeh这个库,它有个显著好处是能输出HTML格式的图像,任何浏览器都能轻松查看,同时具备互动功能,诸如数据筛选、缩放等操作,还能将图像保存为svg矢量格式,非常值得推荐。

⇧ Bokeh

另外还有一个免费绘图小工具很值得介绍,名叫Plot2。它是一款只有9M重量的免费软件,里面却配备了相当强大的二维作图能力,可以直接把数据表格拖到作图区域,能够对图形里的所有部分进行细致的修改,可以重新编辑数据内容,并且具备基础的曲线匹配功能。我现在的工作方式是先处理完数据,然后把最终要呈现的数值转换成ASCII文本,直接放到Plot2里修改最后画图,这种操作体验比Bokeh强很多,Plot2唯一的缺点是导入的ASCII文件第一列必须是横坐标的数值,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找到在Plot2里设定坐标轴的方法。

⇧ Plot2

画图时,我用的是 ,一款功能跟Adobe 类似的软件,是买断制的,价钱只有它的N分之零点几。另外,免费的版本在苹果机上也能用,只是得装个能在不同系统上跑的图形界面,打开后感觉会比正式版慢很多。

算算术

从事模拟仿真任务后需要运用Linux平台,这促使我决定采用Mac设备,因为其具备Unix系统原生兼容的命令行工具,软件安装方式与Unix逻辑高度契合,并且无需任何设置即可便捷地启动终端。除开直接运用终端ssh同服务器及集群进行操作,有个名为某某的免费软件能够便捷地与服务器间交换文件,兼容FTP,SFTP等多种协议,对于家庭中使用树莓派也颇具帮助。

另外Mac还有一个替代原版终端的应用叫iTerm,这个软件有很多长处,在此就不多说了,现在我已经完全用这个来替换系统自带的终端了,2017款Mac带有指纹解锁功能,现在在终端执行sudo命令时,也无需再手动输入密码了

借助这个软件管理工具,许多软件无需再手动编译,例如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能够通过执行brew tap /以及brew --with-mpi命令完成安装。日常提交工作,需先在个人电脑上验证输入文档,确认无误后,再将其上传至服务器进行运算。这款机型搭载的第七代i5处理器,其运算性能相较于采用同级别第五代i5处理器的上一代产品,有了显著增强,内存配置均为16GB时,无论是数据操作还是文件测试,性能表现均提升了约20%,这一评估结果与实际跑分数据基本吻合。

⇧ 分子动力学模拟

写论文++

输出工作就是每个环节对任务的回顾。许多研究物理的人撰写论文时都采用Latex,我在上文中简要提及了Text 3 + 的搭配方式。不过当前语言正流行,也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作为标记语言,它比Latex更为精简,也更容易被掌握,有了这个利器,能够便捷地将文件转为Latex文档或者docx文档。不论需要何种文本格式,都能编写后便捷转换,下面列举几个个人认为效果显著的编辑工具。

Atom &  Text

⇧ Atom

这两个东西算不上是专业的编辑工具,但用编辑界的万能工具来形容它们再合适不过了。Atom是一款开源的文本处理软件,完全基于网络技术打造。它的好处在于自带的管理系统,相当于插件中心,各种冷门或专业的脚本高亮功能都能方便地找到,比如我用来计算用的那个,各种兼容的插件更是应有尽有。最让人不满的是它运用了网络技术,可以当作一个文本处理工具,跟用C语言开发的 Text 或其他编辑器比起来,操作起来会慢很多。这篇稿子原本是在Atom上构思的,但因为它对Mac系统中文输入法的兼容性好像不太行,每次输入一段汉字就会停顿,最后只好作罢,不过输入英文部分时倒是流畅的。Text是一款历史悠久的文本处理工具,能够兼容多种扩展插件,但它的安装流程比Atom更为复杂,部分扩展的功能性与Atom上同类插件相比存在差距,以图片插入功能为例,Atom提供了能够将粘贴图片转化为代码的扩展,而Text则缺少适用于Mac系统的同类支持,Text最为突出的长处在于运行效率,这一点十分突出,这一点非常明显,这一点值得强调!处理庞大的日志文件时, Text能够轻松应对,而Atom则几乎要崩溃。这两种文本编辑器结合起来,几乎能满足我所有的编辑需求。然而,由于Atom输入中文字符的困难以及 Text插入图片的缺陷,我不得不重新开始使用专门的编辑工具。

这款编辑器能在所有平台上使用,完全免费。它不需要用户记忆任何标记,所需的格式都可以在菜单中找到。操作方式与Word等同类软件类似,同时,如果你掌握语法规则,可以直接输入内容,从而获得极高的灵活性。最关键的是,它对图片和表格提供了极为出色的支持,几乎让我完全放弃了Atom和Text作为编辑器的使用。此外,该软件可以直接输出为多种文档格式,包括docx, , LaTeX, , Epub等。除开引言之外,全文已经全部撰写完毕,非常值得推荐。

那些之前讲过的笔记软件其实也能算作一种编辑应用,不过我并不打算把它当作专门写文章的工具,主要原因在于它核心是做笔记,如果要用来写作,里面包含的功能太多,而且构造相对繁杂,反而容易分散精神。

出席各类学术活动时,会涉及诸多准备工作,这些任务我现阶段大多借助Mac系统自带的工具来处理。相较于其他同类软件,多数人或许更为习惯,个人认为其实PPT在制作演示文稿的功能上更为出色,不过同样也期望整体操作更加精简,因此我正逐步减少使用PPT,改用其他方式。实际上,经过多轮改进,最初那个极具威力的位移技能如今在演示文稿里也实现了,两者实在难分优劣,关键看用户更看重性能卓越还是操作便捷了。真正出色的东西和精华所在,从来不是取决于用了什么工具,而是工作的价值以及创作者呈现思路的合理性。

之前提过 Touch Bar的话题,讨论过两者之间的不同,到底是否值得考虑,个人认为,如果要说值得,主要还是在处理器和散热系统上,Touch Bar版本的这两方面配置有所降低,不过电池续航表现却比 Touch Bar版本更出色。现阶段,设计类软件以外的大多数软件,对于Touch Bar的兼容性还比较欠缺,个人认为它的实际作用有限。不过,在撰写这篇文章期间,体验到了Touch Bar的便利之处,添加图片和链接等操作,相关功能选项会自动显示在界面上,确实能略微提升工作速度。

总结

使用了一个月,对于刚获得的2017款 Pro 13" with Touch Bar总体感觉不错。键盘触感若与2015款相比,略有逊色,Touch Bar的运用也尚需改进,但它的体积分量和重量更为轻便,边框虽然不及Dell XPS那般引人注目,却也比2015款有所缩减。处理器性能的增强在日常操作中,特别是在处理信息时,依然可以察觉到。另外,在没有进行运算的常规使用状态下,个人觉得电量消耗相较于上一代产品并没有显著增加(大约从7到8个小时缩短到6到7个小时,并非精确测量),依然能够满足日常所需。购买时,倘若手头已配备2015年及以后推出的Pro机型,不论是否配备触控条,只要不打算更换屏幕尺寸,不妨等到2018年再考虑。若不差钱,则可随意购买。

最后,祝大家新年愉快!搞物理的童鞋来年多发PRL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3262879759

微信二维码